02月4日, 2015
《军工寻影》拍摄手记:千里踏影寻芳踪
文/李晓辉
鲁迅先生说:“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起身南京前,我特意浏览了14所的官方网站。这个有着“亚洲第一大所”美誉的雷达整机所,赫然将“挺起中国雷达工业的脊梁”的雄心壮志刻在了首页。
这次出差的任务是和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工作组一起去探访中国雷达工业的发源地,国家诸多新型、高端雷达装备的始创者,试图通过寻找70年间雷达历史的印记清晰倒映出堪称脊梁的身影。
26日夜间8点,央视的吴杰、董羽、田锋三位记者和我一起登上了驰去南京的高铁。3个小时53分钟的车程是当天北京到南京最快的一班了。
1200公里的距离,在170年的沧桑变化中不断压缩着、剪影着。而我们这次却要试图不断放大他、丰富他。
(采访当年预警机研制的亲历者)
吴杰是一个地道的军迷。采访足迹遍布祖国各地的他,上车就和我兴致地聊起南京的记忆种种:李鸿章、马格里兴建兵工厂,端方选拔女学生出国留学,徐绍桢、苏良斌发动武装起义,金陵机器局,南京长江大桥……
“《军工寻影》表达了一种新的创作理念,我们要根据海量的史料信息,寻找军工历史中最关键的那个点,以蝴蝶扇动翅膀的微小变化,来推动历史的巨变。这就叫瞬间历史放大。”
吴杰坚持认为历史是形象的艺术,而城市是记忆的艺术。一个没有旧址的城市,就像是一个失了忆的人,被模糊了个性特征。
到站、入住酒店之后已经夜里1点。天气预报说,27日,南京将迎来大雪。在北京守候了2年的白雪皑皑却在南京不期而遇。
这种感觉就像当年在一穷二白的艰难岁月,在肩挑手扛的生产条件下,老一辈雷达人让一个个奇迹梦幻般破土而出般欣喜。
6个小时的睡眠之后,我们来到了14所旧址古平岗。现在,这里已经是南京市的城区中心。
在一座座高楼和一片片钢筋混凝土丛林中,还藏着一幢极具苏式风格的青砖灰瓦的旧楼,墙壁上已爬满岁月的青藤。在那个以数字作为军工企业代号的年代,这幢始建于60年代的厂房名字叫453。
(453厂房,60年代苏式建筑)
张光义、靖季洛、杜耀惟三位近80高龄的老专家,早早在楼前候着我们。张光义院士告诉我们,453厂房是他们曾经战斗的地方,预警机大圆盘最为关键的相控阵雷达技术就是在这里积累的。
“453厂房原来是空军的医院,建成后,一天没有使用,直接给我们作为生产厂房了。厂外有多年不变的乡村景象,四季轮换的庄稼、缈渺的炊烟、朴实的农民、浓重的地方话;厂区内生产经营自成一派,商店、饭店、小学、中学、剧场、影院、游泳池、有线电视台等生活设施应有尽有。”
满头白发的张院士娓娓道来,神态自若,说起当年的奋斗史,却像是和自己的晚辈在说一个风轻云淡的故事。
离开453, 推开楼前的已经斑驳双面大门,像是开启了面向未来的无限可能。
“没有什么不可能,谁能想到当时我们能在那么短的时间建成当时亚洲最大的高标准的微波暗室。” 杜耀惟在夫人的搀扶下领我们来到现在看起来依然足够震撼的微波暗室。
(当时亚洲最大的高标准的微波暗室)
杜老是我国著名的雷达专家,多年前罹患鼻炎癌,手术后听力很差。已经身患癌症的他却接到了“空警2000”雷达天线罩的攻关任务。
的确,没有什么不可能,只要信念还在。恐怖的病魔和史无前例的科研难题都烟消云散。
在那个四壁布满吸音材料的实验室中,杜老几乎用尽了所有的力气对着采访话筒去说话,那是一种呐喊,一种宣言。
“这大概是世界各国军工史上没有过的奇景,和研制同步进行的是研发测试设备。没有别的办法,只能不厌其烦,不断测试,失败,改进,测试,再失败,再改进,一点点地向着目标,艰难跋涉。”
在杜老曾经彻夜难眠的工作室中,我分明在黑暗中看到了他闪着光的眼神,那眼神纯净、执着。
从微波暗室出来,天空已经开始飘着雪花。下一站我们要去大校场,一个类似于机场的测试场所。
雪越下越大,我们询问靖季洛,是否延期拍摄采访。
靖老笑了,”当年,预警机试飞,真的一天都没有停,大雪下得飞机外面全是白的,我们插了一面红旗,插在飞机头上,表示什么,表示我们现在正在通电,所以你当时你看到那么场景,就是白雪皑皑地盖着我们的飞机,但是我们的那面红旗始终在雪中飘扬。”
(14所大校场的雷达天线罩)
现在的大校场只剩下楼顶上那个孤独的大圆盘。由于”大盘子”大多服役部队,这个也许是目前为止我们所能近距离接触到的唯一的一个预警机雷达天线罩。走过20年的雨雪风霜,依旧傲然伫立的他,在像我们诉说着雷达人一个个不屈、任性的故事。
结束采访,已至傍晚。南方的雪到底不如北方,几个小时的外景,我的衣服和头发早已湿透。我们提出用车送老专家回家,他们拒绝了,说,想在厂区再走走。
大雪翩然,旧址已荣光不再。
背影终消失在雪中的夜幕。雪下的紧,紧的像要抓住一生最珍贵的记忆。
28日,我们在14所档案室里翻阅老照片。屋外已白雪皑皑,世界仿佛安静的只剩下黑白两色。
吴杰在随身的采访本上写着,”那年那月,我们生活艰难,可是很坚强;那年那月,我们勇于奋斗不迷惘。”
“红旗在春风中飘舞,野花在工棚里盛开,雷达的轰鸣唤醒沉睡的原野,天线架织满明净的蓝天……”
豪情激发出的革命浪漫主义情怀,老一代雷达人,把创业的万难千辛化作充满布尔什维克色彩的诗意,化作“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英雄气概。
他们的勋绩,物化为今天仍被我们津津乐道、倍感自豪的标杆项目,成为激发中华民族信心和志气的具象,成为共和国崛起的基础动力。
走出14所新区的大门。吴杰说,大年初六,《军工寻影·预警机》,执着的不见不散。
对,这是新闻中心在开年的第一次盘点,我们在盘点一段波澜壮阔的创业史,我们要铭记浇铸这段历史的民族脊梁。
铭记,是为了照亮前行的路途。
【链接】
《军工寻影》是中央电视台在2015年春节期间推出的特别栏目,共计6集,分别关注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发展史上的六个开山之作。 通过这些型号的最经典影像,寻找当年参与这些型号研制工作的国家脊梁、探寻当年的历史细节,重温中国国防工业追逐中国梦的艰难历程。
其中,《军工寻影之执着.预警机》预计于大年初六播出,届时,央视官方微博、官方微信还将与观众、粉丝们互动,打造全景、立体、趣味的节目形态。
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xi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