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青花系列四:元青花工艺特点及胎、釉特征
料,釉是含钙较高的灰釉,经1 200高温烧成,釉质粗,白度不高,普遍发绿,与景德镇窑相比,青花不漂亮,水平不高。
元代的青花是现在价值最高收藏价值之最,元代的青花代表着元代的文化和烧瓷工艺。
1、大件胎体厚重,上下分段制作,器外有接胎痕,器里有拚接痕或溢出的泥浆条,接底处更是如此,有的有泥绑条或有用手按压的痕迹。
2、砂底无釉或者有粘砂,部分玉壶春瓶是釉底。
3、圈足外撇或平底,削胎不够规距,底有向心旋削痕并留有乳突和大小不一的釉斑。
4、多数底足有火石红,但也有一部分无火石红。
5、小件器物圈足外有上釉时留下的指抓痕。
6、器形整体规整,局部欠平,留有空泡或修胎痕。
7、少数器胫部削胎过薄,烧制时乘受不了器物重量,造成塌陷或歪斜。
8、器里削胎随意,并留下深浅不一的旋纹,多不上釉,仅刷护胎水或薄釉涂得乱七八糟。
9、晚期元青花胎体有的较薄,胎中掺有砂粒,釉较薄。
10、有于胎土可塑性不太好,器物多有窑裂之类的缺陷,盘类尤其突出;相当一些大盘底部向上凸。
1、青绿色釉面,釉层较厚,由于釉面含较多的铁,釉色泛青绿。
2、浅亮青色釉面,釉层较薄,配用进口青花,大多数的元青花瓷器是这种釉色,釉厚的釉面常有桔皮纹。
3、卵白色的釉面,多配用国产口青花,釉层厚薄都有。
4、灰白色釉面,元青花由于玻老化严重,釉层中形成了较多的“玻老化粥样斑”使釉面灰白,纹饰晕散不清。
5、灰黑色釉面,由于烧结温度不高,晚期元青花瓷器有少数这样的釉面。还有些灰黑釉面是在瓷器的下部,也就是局部灰黑。
6、元晚期有些青花瓷器的釉面很薄,有的地方遮盖不住胎体,露胎处为桔红色.
1、发色深浓的苏泥勃青,色泛黑,浓黑处釉面下凹如溃疡,有铁斑,斑有锡光。
2、发色浓艳的苏泥勃青,颜色最美,色浓处也有锡光斑,这样的元青花瓷器不多见,属于珍品。
3、发色浅淡的苏泥勃青,无铁斑,这样的瓷器较常见。
4、进口、国产混合青花料适合画各种题材的图案,美观大方。
5、国产青花,色浅淡发灰。
6、偏窑元青花,多数釉面灰白,青花发黑,器型粗糙。
元青花纹饰简繁都有,简单的就一条龙,甚至只有几个点,繁密的纹饰多至九到十一层。一般瓷器口沿绘卷草纹或回纹。颈部绘蕉叶纹,叶脉中茎留黑(元末明初中茎留白)。肩部绘八宝纹或扁菊纹,扁菊花瓣和花蕊只有二层(明代为圆菊,有三层)。器腹部为主题纹饰,有龙纹、凤纹、人物纹、缠枝牡丹纹、河塘鸳鸯纹、鱼藻纹等。龙纹有三爪龙、四爪龙。龙鳞画法有两种,一种象鱼鳞,另一种用线条划成斜方格。龙尾也分两种,蛇尾和火焰尾。早期龙嘴有下须,晚期上下有须。凤纹的凤嘴早期是鹦武喙,晚期象鸬鹚喙。器胫部多绘仰莲纹,元晚期仰莲纹中出现了团花。
1、胎体规整,局部平滑,厚薄一致,罐类器形仿得较好,梅瓶肩太宽平无溜肩,器形仿得不成功。
2、底足胎体太酥松如磨刀石,无铁瘤渣,绝大多数无火石红。
3、釉层薄,气泡紧密,气泡大小接近。釉面无缩釉斑,无空泡,无褐斑,无修胎痕。
4、仿苏泥勃青发黑,不通透,仿国产青花不发灰,没有一样青花仿得成功。
5、画工仿得较接近真品。
上一篇: 茶具选配的发展史
下一篇: 很抱歉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