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的曼生十八式_紫砂壶的曼生十八式详解图_曼生十八式紫砂壶型
百纳 勿轻裋褐,其中有物,倾之活活。延年壶 鸿渐于磐,饮食衎衎,是为桑苎翁之器,垂名不利。
紫砂壶发展到清代乾隆年间,已经相当成熟,然当时的紫砂匠人多描摹前作,少有创新,而之后出现了一个叫陈曼生的人,为紫砂带来了别样的风采。
▲曼生壶系列
陈曼生想必很多壶友都不陌生,他是「西冷八大家」之一,精工书法篆刻,而在他任溧阳知县时,参与了紫砂壶的设计创作,并题刻铭文,这也就是如今所称之的曼生壶,或者「曼生十八式」。
▲曼生壶系列
其实曼生十八式,是曼生壶的一个泛指,根据已知的曼生传器,并非只有十八把,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一下。
曼生十八式即陈曼生创作的十八种款式紫砂壶。传世“曼生壶”,无论是诗,是文,或是金石、砖瓦文字,都是写刻在壶的腹部或肩部,而且满肩、满腹,占据空间较大,非常显眼,再加上署款“曼生”、“曼生铭”、“阿曼陀室”,或“曼生为七芗题”等等,都是刻在壶身最为引人注目的位置,格外突出。
曼生,即陈鸿寿(1768-1822),字子恭,浙江钱塘人,能书善画,精于雕琢,以书法篆刻成名,为西泠八家之一,艺名昭显。嘉庆二十一年,在宜兴附近的溧阳为官,结识了杨彭年,并对杨氏“一门眷属”的制壶技艺给予鼓励和支持。更因自己酷嗜砂器,于是在公余之暇,辨别砂质,创制新样,设计多种造型简洁、利于装饰的壶形。自此,文人壶风大盛,“名士名工,相得益彰”的韵味,将紫砂创作导入另一境界,形象地给予人们视觉上美的享受。
陈曼生一反宜兴紫砂工艺的传统作法,竟将壶底中央钤盖陶人印记的部位盖上自己的大印“阿曼陀室”,而把制陶人的印章移在壶盖里或壶把下腹部,如不留意,往往是看不到的。台湾殷瑗庐收藏之曼生壶多达十余件,诸如:杨彭年款陈曼生铭紫砂圆笠壶、杨彭年款陈曼生铭紫砂合欢壶,线条简洁、做工规整,刀法纯熟、刻工精细,壶底印“阿曼陀室”,运刀犹如雷霆万钧,显得雄健朴茂,金石味十足;壶把下方“彭年”小印;此壶当“名士名工”壶中的精品。
1977年,上海博物馆在金山县收集到一把陈曼生自铭紫砂竹节壶,出土于清代王坫山墓中。壶通高8.8厘米、腹高6.5厘米、腹径12.2厘米、嘴长3厘米、鋬宽3.7厘米。通体紫里透红,以竹段、竹节、竹叶作装饰,壶身稳重挺拔,壶嘴刚直遒劲,灾盖合口严密。壶腹阴刻“单吴生作羊豆用享”篆体八字,署“曼生”楷书款。壶盖内钤阳文篆书“万泉”二字。曼生壶在我国紫砂工艺史上独树一帜。1977年以前未见过出土实物。
分享:
0
曼生十八式为陈曼生所创,陈曼声名鸿寿,字子恭,又号老曼、夹谷亭长、胥溪渔隐、恭寿、曼公、曼龚、种榆仙客、重榆道人、翼庵。清乾隆至嘉庆年间人,原籍浙江钱塘,著名金石书画家,为西泠八家之一。
曼生十八式为陈曼生所创,陈曼声名鸿寿,字子恭,又号老曼、夹谷亭长、胥溪渔隐、恭寿、曼公、曼龚、种榆仙客、重榆道人、翼庵。清乾隆至嘉庆年间人,原籍浙江钱塘,著名金石书画家,为西泠八家之一。曾任溧阳县令,喜爱紫砂壶,创制新样,手绘十八壶式,请杨彭年兄妹制壶,然后由其铭刻书画装饰,为时大彬后绝 技。曼生壶铭多为幕客江听香、高爽泉、郭频迦、查梅史所作,亦有曼生自为之者。凡自刻铭,刀法道逸,每经幕客奏到或代书者,悉署双款。由是字依壶传,壶 随字贵,相得益彰,世称曼生壶。
曼生十八式,具体名称如下:
石銚;二、汲置;三、却月;四、横云;五、百衲;六、合欢;七、春胜;八、古春;九、饮虹;十、瓜形;十一、 葫芦;十二、天鸡;十三、合斗;十四、员珠;十五、乳鼎;十六、镜瓦;十七、棋奁;十八、方壶。
(一)
石挑式,上题挑之制,抟之工;自我作,非周种。
(二)
汲直式,上题苦而旨,直其体;公孙丞相甘如醴。
(三)
却月式,上题月满则亏,置之座右,以为我规。
(四)
横云式,上题此云之腴,餐之不瞿,列仙之儒。
(五)
百衲式,上题勿轻短褐,其中有物,倾之活活。
(六)
合欢式,上题蠲忿去渴,眉寿无割。
(七)
春胜式,上题宜春日,强饮吉。
(八)
古春式,上题春何供,供茶事;谁云者,两心。
(九)
饮虹式,上题光熊熊,气若虹;朝阊阖,乘清风。
(十)
瓜形式,上题饮之吉,瓠瓜无匹。
(十一)
葫芦式,上题作葫芦画,悦亲戚之情话。
(十二)
天鸡式, 上题天鸡鸣,宝露盈。
(十三)
合斗式,上题北斗高,南斗下;银河泻,阑干挂。
(十四)
圆珠式,上题如瓜镇心,以涤烦襟。
(十五)
乳鼎式,上题乳泉霏雪,沁我吟颊。
(十六)
镜瓦式,上题鉴取水,瓦承泽;泉源源,润无极。
(十七)
棋奁式,上题帘深月回,敲棋斗茗,器无差等。
(十八)
方壶式,上题内清明,外直方,吾与尔偕臧。
上一篇: 紫砂壶的起源探究_紫砂壶起源于中国哪个朝代_紫砂壶的历史和起源传说
下一篇: 紫砂陶艺历代师承情况